1974年2月,在春寒料峭的时节,湖南省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省委书记——年仅36岁的黄炳秀。这位来自基层的女性领导干部,以其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,在三湘大地引起了广泛关注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配资炒股免费开户,1977年10月,这位备受瞩目的年轻干部却主动请辞,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1938年12月,黄炳秀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黄家祖祖辈辈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田为生,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。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当时已经11岁的黄炳秀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终于有机会走进梦寐以求的学堂。虽然入学时她比同龄人年长许多,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,这已是难能可贵的机会。可惜好景不长,由于家境实在困难,黄炳秀不得不中途辍学,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回到了田间地头。
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黄炳秀的斗志。经历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,她比任何人都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1953年,15岁的黄炳秀积极加入了村里的互助组,后来又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员。她总是第一个到田间,最后一个离开,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重担。
展开剩余70%1955年,17岁的黄炳秀被推选为初级社的社委。这个满脸稚气的姑娘,用超出年龄的成熟和稳重赢得了社员们的信任。她白天带领大家劳动,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政策文件,常常熬到深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56年,表现突出的黄炳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被任命为长峪铺高级社的副社长。
1958年,人民公社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。20岁的黄炳秀临危受命,担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。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,用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作风,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传奇。
长峪铺地处山区,十年九旱。全村1000多亩耕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上,粮食亩产不足200斤。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,黄炳秀没有退缩。她带领支部成员翻山越岭,走遍了每一块田地,走访了每一户人家。在一次走访中,她偶然发现几户村民在菜园里套种玉米和蔬菜,收成竟比单一种植要好。这个发现让她如获至宝。
经过反复思考,黄炳秀决定在两亩五分试验田里进行套种试验。消息传开,质疑声四起。这不是胡闹吗?庄稼都挤在一起,还能长得好?面对质疑,黄炳秀没有争辩,而是卷起裤腿,亲自下田示范。她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试验田里的每一株作物,记录着它们的生长情况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年虽然遭遇大旱,但试验田的产量却比传统种植方式高出三成。这个活生生的例子,让村民们心服口服。
尝到甜头的黄炳秀没有止步于此。她带领群众开山造田,修建梯田,改良土壤。寒冬腊月里,她带头跳进刺骨的河水中修筑防洪堤;炎炎夏日,她顶着烈日指导村民科学施肥。经过几年奋斗,长峪铺的面貌焕然一新,粮食产量连年攀升,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。
1970年,黄炳秀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。1971年9月,她被提拔为常德地委副书记。1973年,她先后当选为湖南省委常委和中央候补委员。1974年2月,36岁的黄炳秀出任湖南省委书记,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领导干部之一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和重任,黄炳秀始终保持清醒。她常说:我就是一个种田出身的农村姑娘,是党把我培养成干部。现在回忆起来,那些字都认不全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。担任省委书记期间,她每月工资只有35元,却要经常自掏腰包接济困难的群众。为了工作,她常常顾不上吃饭,有时深夜还在批阅文件。
1977年10月,由于健康原因和组织安排,黄炳秀主动辞去省委书记职务。消息传出,许多干部群众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。卸任后的黄炳秀回到家乡慈利县,继续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。她常说:我这一生最骄傲的,不是当过什么官,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了点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