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2年2月,张玉发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一个普通农家。1981年1月,时年19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走进军营,成为解放军某部的一名司号兵。“穿上军装那天,我就告诉自己,要当一名能打仗、打胜仗的兵。”张玉发的话语里,至今仍带着当年的赤诚。
从农家少年成长为战斗骨干,他仅用了两年时间。1983年,他升任团司号教员、班长,并于同年获得批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。因军事技能过硬,1981年至1984年间,他连续获得连队嘉奖12次,其中1983年荣获团集训队嘉奖1次,1984年再获团级嘉奖1次。这颗年轻的“种子”,在军营的沃土中迅速成长为一棵挺拔的“青松”。
归田扎根
让乡土长出希望的模样
展开剩余71%1985年春天,脱下军装的张玉发摘下领章、帽徽,却将军人的“冲锋”姿态带回了家乡。面对城里的安置机会,他望着村口贫瘠的土地,憨憨一笑:“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,得让乡亲们的日子比蜜甜。”
此后3年,煤油灯下总有他啃书本的身影。《畜牧兽医》《高山水果栽培》的书页被翻得卷了边,笔记写满了十几个本子。他说:“技术员说我像打仗一样学技术,可不是嘛,乡亲们的好日子,就是我的新阵地。”他带着村民种果树、搞养殖,手把手教施肥、剪枝。曾经荒芜的山坡渐渐挂满果实,土坯房旁竖起了砖瓦房。20世纪80年代末,他捧在胸前的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奖状,和村民们丰收的笑脸一样耀眼。
薪火相传
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朝阳听
2021年,59岁的张玉发走进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第四小学(八一爱民学校),军绿色的身影在孩子们中间格外醒目。“孩子们是早上的太阳,得让他们知道,咱们的安宁是怎么来的。”那一年,他受聘为学校的国防教育教官,这一守就是3年。
他将战场经验编成“少年军体拳十二式”,教孩子们出拳时要像“守护阵地”一样有力;在“硝烟中的红领巾”课堂上,他用弹壳当教具,讲述23号高地上战友的故事。讲到动情处,眼角的皱纹里仍藏着泪光。
“张爷爷说,英雄不是不怕死,是有比死更重要的东西。”学生李明攥着自制的“军功章”,眼里闪着光,“我要像他一样,守护祖国。”
张玉发因工作突出被评为“优秀教官”,却将荣誉压在箱底,他说:“孩子们的志向,才是最好的奖状。”
军魂永驻
用余生续写忠诚的答案
2024年9月,担任盈江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大队教导员的他,带着老兵们在烈士纪念日抬着花圈,步伐比年轻时更沉稳;在盈江县盏西镇中学,由25名老兵组成的“红色教官团队”,把军纪作风种进孩子们心里。“咱退役军人,就是要做永不褪色的红旗。”张玉发说道。
从19岁的司号兵到63岁的志愿老兵,张玉发的人生像一本厚重的书,每一页都写着“忠诚”二字。2023年,云南省“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”的证书送到他手上时,他正带着孩子们在烈士陵园擦拭墓碑——这份荣誉,不过是他用余生践行初心的注脚。
这,就是老兵张玉发的人生答案,也是留给大家的精神火炬。向他致敬,向所有坚守初心的老兵,致敬!
开屏新闻记者 马楠 通讯员 寸得仁 殷洪保 杨林柱 摄影报道
一审 高伟
责任编辑 易科彦
责任校对 杨飏
主编 林舒佳
终审 编委 陈洁线上股票配资专业
发布于:云南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